编者按:
“敬”字藏于日常,却重若千钧。它始于对父母的一声问候、一次倾听,是对生命源头最质朴的回应,更是人生立世的根基。
本文以“敬”为线索,从父母膝下的细碎温情写起,剖开“敬亲”不只是血脉情深,更是修养的起点——那些为父母递一杯水的耐心、听一段往事的专注,终将化作处世的共情与分寸。继而以“你是谁?你从哪里来?你要到哪里去?”三个追问为引,将这份敬畏延伸至“四有新人”的成长路径,让“敬”从家庭伦理生长为立世的力量:懂敬畏者知本分,知来处者明方向,明方向者能致远。
字里行间,既有对亲情的细腻描摹,更有对成长的深刻洞察。愿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读懂:真正的芳华,从不是孤勇前行的锋芒,而是以敬为基,在懂得感恩中扎稳根,在学会体谅中走远路,最终活成既有温度、又有力量的模样。
以敬为基,绘就立世芳华
张庆明
人生如旷野,行者需有锚。这锚,是内心的定盘星,是处世的坐标系,而“敬”字,恰是这锚的核心配重。对父母的敬畏与感恩,便是“敬”字最本真的刻度——它像老槐树的根,在岁月深处默默盘结,既托举着枝干向上生长,又为整棵树抵御风雨提供底气。一个人若能以敬待亲,便如同为人生锚定了原点,方能从这里出发,修得教养的温润,习得处世的圆融,最终在岁月长卷中,绘就有修养、有作为的立世芳华。
敬父母者,方得人生之“根”
父母的爱,从不是教科书里的“养育之恩”四个字,而是散落在时光褶皱里的千万个具象瞬间。是婴儿时,母亲把乳头咬破仍强忍着哺乳的疼;是求学时,父亲在暴雨里蹬着三轮车送校服,裤脚淌着泥水却先问“衣服湿了没”;是成年后,行李箱里总被塞满的家乡特产,标签上还留着母亲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的“保质期”。这些藏在烟火里的付出,像老钟表的齿轮,看似沉默,却日复一日推着子女的人生向前走。
对父母的“敬”,从来不是屈膝叩拜的形式,而是对这份“齿轮式付出”的看见与珍视。就像农人懂得敬畏土地——知道每粒粮食都藏着风雨的重量,敬父母的人,也懂得父母的每根白发里都缠着为子女操心的夜,每道皱纹里都嵌着为生活奔波的痕。这种敬畏,是生命对源头的回应:你会蹲下来听父亲讲他年轻时的故事,哪怕已听过十遍,因为你知道那是他人生的宝藏;你会记得母亲爱吃的糕点,路过商店时顺手买下,因为你知道她总把好东西先留给你。
反之,若对父母的付出视若无睹,甚至以“叛逆”为名肆意伤害,便是从根上砍断了“敬”的养分。有个朋友曾说,他少年时总嫌母亲唠叨,直到某天看见她在厨房偷偷抹泪——原来那天他摔门而去时,母亲手里正攥着给他织了一半的毛衣。一个连父母的眼泪都看不见的人,怎会看见同事加班时的疲惫?一个对父母的牵挂恶语相向的人,怎会对师长的提点心怀感激?根若烂了,枝叶再盛,终会在某场风雨里轰然倒塌。
由敬亲到处世:“敬”是可生长的生命力
古人说“孝悌者,其为仁之本与”,其实“敬亲”从来不是孤立的道德要求,而是一种可迁移的生命力——它像春天的种子,在家庭的土壤里发了芽,便会顺着人际关系的藤蔓,蔓延到人生的每个角落。
这种迁移,先显于“共情力”的生长。一个会在母亲生病时端水喂药的人,走进职场,自然会在同事感冒时递上一包纸巾;一个能耐心听父亲讲庄稼收成的人,与客户沟通时,也会愿意多等三分钟听对方讲完未尽的想法。曾见过一位企业高管,每次团队聚餐都会记得给不吃辣的下属单独点一份清汤——他说这是从母亲那里学的:“小时候我不爱吃香菜,她每次做汤都单独给我盛一碗再撒香菜。”原来对他人的体谅,早就在对父母的敬心里扎了根。
这种迁移,再见于“分寸感”的拿捏。敬父母,从不是盲目顺从,而是懂得“守界”与“体谅”的平衡:母亲催婚时不厉声反驳,而是笑着说“您放心,我心里有数”,这是留有余地的温柔;父亲固执己见时不冷言嘲讽,而是说“您的经验很重要,我再想想”,这是守住体面的智慧。这种分寸感会自然流淌到处世中:与朋友争执时,不会说“你根本不懂”,而是说“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看”;与合作伙伴谈判时,不会只算利益的账,而是说“这个方案对双方都有利才好”。真正的处世高手,从来不是靠尖锐取胜,而是靠这份从敬亲中习得的“柔而有骨”。
就像老木匠做家具,先把榫卯结构磨得严丝合缝,才能让整把椅子既稳且美。对父母的敬,便是人生的“榫卯”——它教会人如何与最亲近的人相处,而这种相处的智慧,恰是与世界打交道的基础。
以敬为阶:在追问中锚定方向,修得“四有”芳华
生命的成长,始终绕不开三个终极追问:“你是谁?”“你从哪里来?”“你要到哪里去?”对父母的敬畏,恰是解答这三个问题的钥匙——它让子女在看清自我、认清根源、明确方向的过程中,慢慢长成有理想、有道德、有文化、有纪律的“四有新人”。
你是谁?——在敬亲中认清“自我”,修“有道德、有纪律”的底色
你是谁?是父母眼中“永远长不大的孩子”,更是一个要对自己、对他人、对社会负责的独立个体。而对父母的“敬”,正是认识“自我”的第一面镜子。当你耐心听母亲把重复的叮嘱说完,而非粗暴打断时,你会明白:“我”不是世界的中心,尊重他人是道德的底线;当你主动分担父亲扛不动的米面,而非冷眼旁观时,你会懂得:“我”的肩上有责任,承担是纪律的起点。有个少年曾抱怨父亲“管得太宽”,直到某天看见父亲为他违章停车的罚单默默付钱——父亲说:“规矩不是管你,是护你。”后来这少年成了职场上出了名的“守原则”,他说:“对父亲的敬,让我先学会了‘守己’。”
原来,“你是谁”的答案里,藏着对父母的态度:敬父母的人,自会在“不任性、不越界”中修得道德的温润,在“懂承担、守规矩”中炼出纪律的筋骨。
你从哪里来?——在溯源中承接“力量”,植“有理想、有道德”的根脉
你从哪里来?从母亲十月怀胎的负重里来,从父亲弯腰劳作的汗水里来,从无数个“为你好”的细碎牵挂里来。对父母的“敬”,是回溯源头的“感恩课”,更是承接力量的“传承课”。
翻出父亲年轻时的奖状,你会看见他曾为“让家人过上好日子”拼过命——那是朴素的理想,也是你可以承接的“奋斗基因”;听母亲讲她如何在艰难日子里接济邻里,你会读懂“善良不是软弱”——那是厚重的道德,也是你该延续的“处世底色”。有位女孩总记得,奶奶瘫痪时,母亲每天给她擦身喂饭,从未抱怨。后来女孩成了护士,对重症病人格外耐心,她说:“我从母亲那里来,她教会我的‘敬’,是对生命的温柔。”原来,“你从哪里来”的答案里,藏着父母的精神遗产:敬父母的人,会把父母的理想当作自己的起点,把父母的道德当作自己的准则。
你要到哪里去?——在践行中校准“方向”,成“有文化、有理想”的行者
你要到哪里去?不是随波逐流的“远方”,而是带着敬畏与责任的“前方”。对父母的“敬”,会化作照亮前路的光,让你在“四有”的路上走得更稳。
要到“有文化”的路上去:把父母“好好读书”的叮嘱,变成灯下苦读的坚持;把他们“不懂就问”的教诲,化作向师长请教的谦逊。知识的厚度,会让你在人生岔路口有更多选择。
要到“有理想”的路上去:把对父母的感恩,变成“让他们过上好日子”的具体行动;把从父母那里承接的“善良”,变成“为社会做些什么”的远大志向。就像那位从山区走出的青年,带着父母“别忘本”的叮嘱,学成后回乡办学——他的理想里,既有对小家的敬,更有对大家的爱。
原来,“你要到哪里去”的答案里,藏着对父母的承诺:敬父母的人,会把“让他们骄傲”的心愿,变成“让自己优秀”的动力;把“传承他们的好”的念想,变成“成为更好的人”的方向。
岁月从不会亏待“有根”的生命。以对父母的敬畏为基,修得一份体谅他人的柔软,习得一种坚守分寸的智慧,人生的旷野便有了坐标系——知道从哪里来,便懂得往哪里去。如此,纵经风雨,亦能在时光里站成一棵树:根扎得深,干挺得直,枝叶拂过之处,皆是有修养、有作为的立世芳华。这,便是“敬”字写给生命最动人的答案。
《敬亲立世》
张庆明
父母劬劳筑基巍,寸草春晖织细微。
恩重沧溟思图报,义深乾象岂容违。
敬亲本是修身范,处世当怀育德心。
孝悌滋培松柏姿,德辉长照四时晖。
富成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