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记者 延瑜 编辑整理配资网上配资
编者按: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,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(幼儿园)教师,发起 “照亮我的那本书”主题征集活动,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,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,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。(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:qlwbyddx@126.com。)
文|济南高新区稼轩小学 杨立倩
在阅读《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》时,有个画面时常浮现在我眼前:王老师办公室的抽屉里,静静躺着一个学生悄悄塞进的空薯片袋。这寻常之物刹那间竟成了教育天平上最感人的砝码,默默昭示着:师生之间那道厚重的壁垒,原来可以被真挚的信任与情谊温柔消融。这本书通过王老师等生动案例,深刻揭示了信任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的基石作用。
传统的教育图景里,讲台无形中竖立着威严的高墙,师生关系常如隔水看山。古训“天地君亲师”将教师置于高位,学生则常被动扮演听众角色。然而,在“威严”的硬壳下,无形隔阂悄然滋生,堵塞了心灵交流的通道。当师生之间只剩下单向灌输的鸿沟,“教学相长”岂非空中楼阁?古语“亲其师,信其道”早已道明:情感上的亲近,才是通往教育堂奥的必经门径。
书中王老师的故事如暖流般融化坚冰。他非但没有将学生偷偷递来的零食视为对纪律的冒犯,反而珍重收藏起那个空薯片袋。这一无声之举,在稚嫩的心田里撒下了信任的种子。正如书里另一段故事所述,当老师以宽厚接纳学生迟来的坦诚认错时,那温厚的眼神与包容的态度,神奇地激发了孩子内心追求卓越的勇气与自觉。这些细节悄然告诉我们:教师走下讲台,学生方敢攀援而上;老师放下威仪,学生始愿敞开心扉——信任才是教育的基石,信任一旦生根,奇迹便会在成长之树上开花。
书中更启发我们,师生关系最动人处恰在于老师敢于袒露自己作为“人”的真实。那位王老师不仅不掩饰自己学生时代的“学渣”经历,反而坦然分享那些笨拙的过往。当那句“老师当年比你还差”在教室里响起,气氛悄然改变——学生眼神里的紧张被惊奇替代,拘谨的氛围开始松动。正是这“不完美”的真诚,瞬间消融了年龄与身份的坚冰。诚如《礼记·学记》所载:“教学相长也”,唯有教师勇于在平等中袒露真实自我,才可能构建起真正“相长”的桥梁,让讲台成为心与心之间最短的距离。
书中一句箴言如星火照亮全篇:“没有信任,就没有教育”。这信任,绝非无原则的放纵与溺爱,而是源自灵魂深处对另一灵魂的郑重尊重。它要求教师首先放下那副“全知全能”的沉重铠甲,以真实去呼应真实。真正的教育是“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,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,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”——师生在彼此生命的相互映照中,共同朝向更完整的自我行进。抽屉里的薯片袋、迟来的认错、自揭糗事的勇气,都是这“唤醒”过程中所燃起的信任微光。
掩卷沉思,眼前浮现无数“学生喜欢”的老师身影——他们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神明,而是甘愿蹲下身来,以真心触碰童心的凡人。他们懂得:当教师卸下“完美”的铠甲,学生便自然卸下心防;当教育者不再高高在上,讲台便成为生命与生命对话的圣坛。在灵魂与灵魂相互映照的深处,信任微光不单点亮知识的暗角,更如晨曦初露,悄然唤醒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由衷的尊重与理解——这是教育最本质的尊严所在,亦为人类精神代代传承、生生不息的温暖力量。
新闻线索报料通道:应用市场下载“齐鲁壹点”APP,或搜索微信小程序“齐鲁壹点”配资网上配资,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!
富成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