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实干为炉,以匠心为锤,在平凡的岗位上将自己淬炼成闪光的“真金”。他,就是山钢股份能源动力厂热力车间高级工程师甄金。
技术炼成“金钥匙”
2005年盛夏,刚走出大学校门的甄金,走进了热力车间轰鸣的现场。理论与实践的强烈碰撞,让他深感“纸上得来终觉浅”。初来乍到,他身上总少不了一样“宝贝”——厚厚的笔记本。
设备旁、管线下、控制室里,每当遇到操作疑问、工艺变化,或是灵光一闪的解决思路,他总是立刻掏出他的笔记本,或记录数据,或勾勒草图。复杂的管线走向、关键的工艺参数、主要的操作诀窍,都密密麻麻地记录下来。“好记性不如烂笔头”,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。
每一次设备停机检修,对甄金而言都是一次难得的学习“机遇”。他一头扎进现场,钻锅炉、查汽机、摸管道,掌握第一手资料,积累实践经验。他紧跟在师傅身后,不停地请教、观察、记录。笔记本上关于设备内部结构、常见故障点、检修要点的记录,随着检修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增厚。
随着日复一日的积累,工作经验转化成了过硬的实战能力。蒸汽、锅炉、水系统等管线最怕的就是泄漏,甄金总结出了带压堵漏、薄膜堵漏等不同的堵漏法,基于笔记本里的“数据库”和现场判断,选择最优解,手到“漏”除。去年一年,他主持完成的堵漏抢修就达十余次,避免经济损失近10万元。
“火眼金睛”护机组
二十年如一日地坚守一线,哪台设备运行声音不正常、哪处仪表数据有异常,甄金往往能在第一时间察觉。精准判断故障的“火眼金睛”,是甄金无数个日夜潜心钻研和实战锤炼出来的。
一次,车间50兆瓦发电机组给水泵突然出现故障,轴瓦温度快速飙升。甄金疾速赶到现场,在快速了解设备情况后,他迅速下令:“立即注入备用润滑油降温,稳住温度。”指令精准果断,操作迅速执行,异常升高的轴瓦温度被很快遏制住,避免了恶性事故的发生。
温度虽然暂时控制,但甄金的眉头依然紧锁。“温度异常只是表象,不把病根子挖出来,还得出问题。”他反复思考,决定申请停机检查。机组冷却后,他带领技术骨干对给水泵进行拆解诊断,终于发现了“病灶”。甄金没有停留在简单换件上,他细致查阅图纸,最终开出一剂“良方”——为系统增加一台辅助打油泵。定期为轴瓦精准补充“营养”。方案实施后,彻底解决了设备“顽疾”,水泵运行平稳可靠。
积极系统保顺行
近年来,甄金作为热动专业区域主管,肩负着技术管理、质量把控、预算编制与现场协调等职责。他积极统筹,按照“4+N”发电模式组织生产,实现了采暖、发电双赢;他集思广益,牵头完成170吨锅炉空预器改造,满足了锅炉排烟温度的环保管控要求,年增发电效益480.5万元;他技术创新,高质量完成黄前50兆瓦发电机组自主大修,为自主维修积累了实战经验。
作为汽机系统的“大管家”,每天清晨踏入办公室,甄金的第一件事就是翻开工作笔记,梳理工作任务,做出清晰规划,然后一一实施。夜幕降临,他复盘工作,记录得失。凭借这份持之以恒的严谨与高效,确保了车间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。
“立足岗位,干好本职,展现自己的工作价值。”谈及未来,甄金目光坚定、笑容依旧。
文字:吕 娟 孟 豹 薛 嵩 陈 新
出品:山钢集团新闻传媒中心
富成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